2024-8-15 22:03 /
  在伪物语结尾影缝余弦与主角对峙时借荀子作比说到:“人生来就带有恶性,因此人类所行的善事都不是出于本性,只是虚伪而已,既是虚伪也是伪物,只是出于伪善而已"
  首先先看下荀子在其著作性恶篇的原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其中“伪”字是通假字通“为”指人的努力。而非虚伪。荀子所倡导的是通过礼仪教化来抑恶,其本质还是对善的追求,而非批判。创作者明显是没弄懂这点,才出现了影缝余弦的这句台词,其在伪物语中所想表达的“伪物”实际上也漏洞百出
  不过硬要用荀子的性恶论来论证“伪物”一词的话虽不合情,但勉强算是合理
  最后叠甲,本评论对伪物的辩驳仅限于伪物语这一部与其对荀子性恶论的错误使用,若有其他理解或看法也请友善讨论
#1 - 2024-8-16 00:04
随便谈谈。

物语的伦理学讨论仅是在弗洛伊德与康德之间横跳。

性本恶,即弗洛伊德主义伦理观,人天生就有毁灭和伤害的冲动,但从主体人格形成的整体过程来看,他的先天之恶会经由社会性习得的超我秩序进行制约和规范。

伪善,同样是康德所抗争之物,他的道德律令要求区分“作为目的的善”和“作为手段的善”。而垃圾君之所以自称和被称为伪善,就是因为后者(他行践的是作为手段的善)——主体(垃圾君)将“救人行善”作为手段来满足了自我内在的绝对律令。
即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救人。(原著垃圾君自己也说过:  一看见别人陷入困难,我就无法忍受坐视不管的自己。即他为了能忍受自己而救助别人 。)

但并不存在某种更具“真善”位置的善,因为不存在一个总是拒绝享乐的主体。绝对律令只是一种幻想,因为它能被倒错成大他者的欲望(成为主体自己的欲望)。
而这也是康德同萨德的原因。

这些伦理观念之所以无法在审视中自洽,是因为它们坐落在了现代性的议题。

而后现代的伦理则规避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谈起了。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