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9 19:58 /
    本期后记我想简单谈谈,存在主义在日本动画中的应用与思想内涵。
    或许大家此前也曾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活于这纷繁迷乱的世界,究竟意义在于何处?我们是为了什么具体的事物而一路坚持前行,亦或是这样的事物本就不曾存在过?
    诚然,这个问题是不太容易回答的,而且想必不同人也有多样的见解。
    以正文中出现的经典作品《魔法少女小圆》为例:溺死于亲手造就希望所转化为的绝望之海中的人鱼公主沙耶加;为了拯救那个曾经利他的自我未果后,放下执念甘愿殉道的独角兽杏子;轮回百次,只为最重要的所爱之人小圆,甘愿成魔的虔诚信徒焰;以及为了拯救所有迷途少女,甘愿消散实体成为宇宙之神的小圆。我们都能从这些角色中看到曾经或现在自己的部分影子。
    她们的生命在签下契约的那一刻就已结束,但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在此之后上演了一幕幕悲壮而直击人心的生命之歌,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也始终不后悔。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她们都为自己给生活赋予的具体意义而一路奋战,所以死亡本身对她们而言也已成为了合理且可接受的必然结果。
    萨特说:“人不是做现成的,人是自己造就的,人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这一论断恰如他对存在主义的定义:“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我们从不是为了什么已有的实体而活,而必须如辛勤的艺术家一般,为自己的画布涂上个人喜欢的色彩,为自己的心灵大厦不断添上自我认可的坚实砖瓦。
    现在想来,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正是艰难地与内在自我和解,再为本无意义的生活赋予各种意义的往复之旅。这个过程犹如西西弗斯的石头,是一项沉重而必需的辛苦劳动,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圆融完满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主动为自己的生活赋予的最珍贵的意义本身。
    而我们欣赏过的这些优秀作品,则一次次地提醒我们:总有一些事物,要比生命本身更重要,也更值得我们去坚守。
    或许在当下,又或许很多年后,我们已经退出了这些曾经热爱的圈子,但优秀作品带给我们的温暖、启示、感动、警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轻易消散。
正如奥古斯丁所说:“记忆是内心的光源,是内在的动力,是维护心灵健康的最重要的生命源泉。”故而这些对优秀作品的美好记忆,在未来生活中也可能成为我们前路上不可或缺的希望之光,提示着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坚持前行,又将去何方。
    最后,我谨代表一部分二次元爱好者和诗词创作者,再表达一些心声:
    无论是观看动画、欣赏漫画,还是阅读小说、推galgame,我们沉浸于ACG世界的过程,本质上并非一种厌世的逃避,也并非为了赋予这些行为具体的意义或价值,而只是寻求在纷繁迷乱、本无意义的生活中暂时栖息,从而有机会放松疲惫的身心、重拾赶路的动力;或是停下来从作品中审视与反思当下的自我,充实并完善缺陷的灵魂,从而赋予之后的生活更多丰富充实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凉宫春日》中热爱外星人、未来人和超能力者的团长,在失去神的力量后终究醒悟回归平凡;《中二恋》中的六花将以中二病为名的逃避与执念放下后,直面父亲离世的事实重归正常生活;《孤独摇滚》中的波奇在深入感受到生命里朋友、家人的关爱与包容后,选择与自己的孤独和解......正如罗曼·罗兰所启示我们的,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要尽量重整破碎的精神世界,继续坚持去热爱这般不完美却必然直面的生活。
    我想,这种英雄主义,即使必然伴随着艰辛与痛苦,也是我们生来为人所能体验的魅力所在吧。
#1 - 2024-6-9 21:40
萨特的存在观只能糊弄小白,他最有价值的分析还是自由选择观。
“人活着的意义是人自己赋予的。”这个陈词滥调让人们自欺到现在吗?说这句话的人自己内心深处都是不信的,或者说也只有发现活着没意义的人才会说这句话。
意义、价值……诸如此类的追求本身就是洞穴之喻,它们都是理念的,你真正能抵达到的只是从它们身上投射出的影子而已。
用结构主义哲学是最好阐明意义与价值的: 它们存在方式的本质上都和“欲望”是一样的,是无法满足的。意义也由“匮乏”产生,匮乏——需要——欲望——追求。意义也具有对象a的性质,即意义是人去追求的成因,而不是人的追求的满足——意义是不存在的存在。所以你会发现人一辈子都在寻找意义,但一辈子也都找不到,他们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感到满足,但是很快就会乏味、然后从无聊到痛苦,接着又会去追求意义——这也显现了人是“被动的主体”——“说话的主体”,人从追求意义的那一刻就已深陷在了能指网络的陷阱里,语言一直在讲述着人。
所以根本没有意义,只有所谓的意义。我们追求的也只是所谓的意义,而我们又总在不断的追求那个所谓的意义,所以所谓的意义是动态的。意义必定是追求不到的,但我们唯一能庆幸的是我们在不断追求所谓的意义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太无聊——或许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笑)